澜字五行属性什么?
澜,水波起伏貌。从水,阑声。本义是波澜、水波。《说文》有“澜”字,无“瀾”字。段玉裁注云:“澜,俗字。其古文为瀾,从水,澜声。今字当作澜。”这说明在唐代以前,“瀾”字写作“澜”。《唐韵》《广韵》等古代语音词典中收录的“瀾”字音律与“兰”字相同(皆去声四怨),可见“瀾”字最初也读作“兰”。 《康熙字典·部首检字·三部》“瀾”字条下引元顾汝尚《类编》云:“《集韵》引《前汉·司马相如传》‘汎澜宕’,东发切,音蘭。又叶洛甘切,音蓝。二音古通。”
这里需要说说“泛瀾宕”的“瀾”字读音问题。该字最早出现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不能道辞,于是口里含着酒,边走边咏。”“泛瀾宕”的“瀾”,即“汎瀾宕”的“瀾”。司马相如作此赋时,正逢其得意之时,故其用字当从《字典》所引。然而到了东汉末年,文人学者们作注释时多将其改作“泛濫宕”,其中的“瀾”字读音亦随之改为平声。此后,人们一直沿用着这种字体和读音。 那么,“汎瀾宕”中的“瀾”为何取平声呢?清人吴任臣在《康熙字典·部首检字·三部·瀾》条下解释道:“按《集韵》汎瀾宕,叶音藩浪。”原来,在南宋王应麟编写《玉篇》之前,人们将“汎瀾宕”的“瀾”字读音注作“藩浪切”,将“藩”字音注作“蒲元切”,将“宕”字音注作“徒朗切”,合起来正是“葉音藩浪”。“叶音”就是将两个或几个字放在一起当作一个字来认,并依据前字的读音给后字注音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往往将两个字形相近的字或同音字放在一起。而“陸佃编《埤雅》”“朱骏声述《尔雅》”均继承了这种注音方式,因而其中的“瀾”字都注作“音藍”。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 “瀾”在古代早期写作“蘭”,读作上声;到了东汉末年及后世逐渐改成现在书写形式,读音也随之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