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性如何发生雷?

颜黎鹤颜黎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五行是古人对自然界五种物质的归纳,并不是五种元素(古代自然学科尚未分门别类,因此谈不上什么现代科学)。这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那么既然不是元素,就无所谓阴阳了。 所以这里所谓的“阳”和“阴”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与五行对应的五运指的是岁运,也就是每年运行的星象对地球的影响。古人用干支记录了每一年的天干地支,从而区分出了每一个不同年份的不同气候特征,称之为“运”。而每年的首季之月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古人称为“寅卯辰三月”,这三个月的气候特征被合称“木运”。

四运依次为“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对应一运。因此一年之中有“六气”,每气七十三天。一年之中还有“五时”,每时有七十二天。所谓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就是这样来的。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旺”“相”“休”“囚”“死”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各管十年。这就是“十干化五行为六十花甲子”的来源,每个甲子都是同一行在某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那么现在就可以解释题主的问题了。当“木运”临于节气惊蛰之前之时,便是木旺之时,此时生发的阳气驱散了冬天的寒冷,万物生长。这就是“木实水虚”,水生木,这是合理的。但当“木运”达到“相”的阶段,也就是说到了春季中旬的时候,木已经足够旺盛了,此时如果再有水来生发,那就是“遇湿而生”,这在春季的中旬来说就不是好的兆头了,因为木太茂盛了。所以这一周正是雨水增多的时候。

到了“囚”的阶段,水虽不及“相”的状态,但余气犹存,又遇到了土来相生,所以水虽然“不得势”却也有“力”。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较多,但如果能坚持过这个阶段,那便“否极泰来”了。所以“阴雨连绵”就在这个季节出现了。 至于“死”的环节,那是冬季来临,万物凋零,无论怎样的努力,木都已经“无力回天”了。

易颐易颐优质答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

生,有促进.滋生.助长之意。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说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助的推动关系。

克,有制约、阻碍之意。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说明五行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阻抑的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并不是单独运行的两个系统,而是统一于五行运动变化中。相生和相克都是维持五行系统运动变化的正常关系。

如果相生、相克关系失调,则说明五行系统间的正常联系遭到破坏,从而出现异常情况,如:相生不及、相生太过,相克太过或不及,或反克等。这些现象都是五行系统处于病理状态的表现。一般都称为“母子失和”、“相乘”或“相侮”等。

母子失和包括相生不及和相生太过。所谓子盗母气,是指子行过于旺盛有余导致耗伤母气,这是相生太过。所谓母病及子,是子行衰虚不足导致母气不足而使子气更虚,这是相生不及。相克太过和相克不及分别称为“相乘”和“相侮”。

在正常情况下,五行系统的运动变化是协调有度的,相生维系着生生不息的运动,相克防止着无制衡的过度亢进。相生和相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五行系统只有在它们的协调统一和相互维系中才能运行不息。如果这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运动失调,如大喜伤心,伤心肾不恐则思虑过度伤脾,伤脾则肺气不得健旺,肺气不得健旺而皮毛失养,皮毛失养导致身体虚弱则肝木受克。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五脏不和,内则心神不喜、肺金不气短、脾气不健、肝木不舒,外则皮毛枯萎、毛发脱落,身体瘦弱,形神疲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