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五行属什么颜色?
五行,是相生相克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则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在周易的64卦中,每一个卦都有阴阳两组爻组成,而每一组爻分别代表一个五行。当两个五行相对应的爻都是阴或者都是阳的时候,则不生也不克,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就不论了。 当两行的对应的爻一个是阴一个是阳的时候,就相生或者相克了。
比如震卦(☳),上下均为阳爻,中间为一阴爻,故为“雷”,同时因为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滋生,故有“惊蛰”和“春分”之说法;又如艮卦(☶),上下均为阴爻,中间为阳爻,故为“山”,同时因为阳气开始萌发,阴气慢慢削弱,故有“立春”、“雨水”之说。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周易中的五行相生的原理,而实际的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卦的五行含义要结合整个卦和变格一同来分析。因此学习易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系统的去学习。如果单纯从五行生克的原理去理解,势必会走入僵化的教条主义。
至于贴五行属什么颜色……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忆口诀而已,并无深意。贴属火的字,颜色当然就是红色系的了! 对了,还有一句口诀:“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没水不起风。” 这里天上的云和水里的波浪都代表了五行中的“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云,就不会下雨;如果水没有波动,就不能起风。
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色、青色、黑色、红色、黄色。那么,五行中的“五行”究竟和颜色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有关系。
“金”属五行之首,“色白”指代金。因为金光闪闪的金属,是所有生物可望不可即的,金光四射的光芒,照亮人类世界,于是金在五行中具有了“从高向下”的运行规律。与之类似,从太阳光芒的洁白颜色联想到金属的耀眼光芒,就以“色白”指代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木色青”:木,既可指树木,又可指木器,因为树木可以制造木器。树木生机盎然,木器为人类服务,因此木象征生长运动的气场。中国处于北半球,且幅员辽阔,森林自北向南,分别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为主,春天,这三种林子里的林木发芽或返青的时间虽然有先后,但给人的总体感觉都是泛青。因此,在中国古代的青色,包括了今天所说的蓝、青、绿三色。也就是说,今天看来不同颜色的三类林木,到了青色这一级的概括,就“不分彼此”都统一在一起了。古人对春天林木的颜色有充分认识,以青色形容木,同样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水色黑”:水,既可指江河湖泊,又可指降水(雨、雪),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降水,颜色有差异,有的地区雨雪是清水,有的地区雨雪因含沙而呈黄色。古人认识到,雨、雪落下,江河湖海不溢不亏。因此,把水的运行方向规定为“从外向内”。而江河湖海的水,大多为青色、蓝色或者绿色,黑者寥寥,黄河因含沙而呈黄色,这似乎与青、蓝、绿、黑的“色系”都不沾边。不过,这些都难不倒我们的老祖宗。他们想到,江河湖海中的水,汇入大洋,在大洋深处和夜色的双重作用下,自然成黑色。因此,以“色黑”指代水,看来古人想象的翅膀也还是“蛮大胆的”,不是吗?
“火色赤”:“色赤”指代火的道理,比较好理解,与今天差不多。只是,古人认为,在一年之内从春到夏,是阳气逐步上升而阴气逐步下降的过程,因此以“从下向上”为“火”运行的方向。
“土色黄”:与现代人相比,古代人直接接触土地的机会更多,以黄色指代土,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得更深远些,就发现黄土,只是“区域性”的。在黄河流域,土地的色彩是黄、褐、棕三色复合(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其剖面自上而下分为黄土层、褐土层和棕土层),而长江流域和南方其他地区,土地大多是黑的。如果从全国范围讲,更多土地是黑的。把颜色种类相对较少的黄土地,作为所有土地的代表,同样具有象征性和概括性。在中国古代,“色黄”指代士,也体现了“从中央向外”的运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