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五行属什么?
首先,“五行”是古人基于对世间万物的观察而得出的哲学概念。它描述的是事物的“属性”而非“本质”(注意这里的区分)。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其实是指五种“形态”或“状态”而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物质。
其次,“性”与“质”也非同一范畴的概念。“性”更倾向于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而“质”则更接近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从哲学上看,“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应理解为五种状态而非五类具体物体。所以从哲学意义上讲,“金、木、水、火、士”没有所谓“属”的问题。 不过,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基于阴阳五行说的哲学体系建立的,因此在中医的实践中,常把药物分为五大类,并分别赋予五行属性,认为每一类药物都有其相应的五行归属。这种分类方法确实存在并广泛使用着,但它的理论基础却是建立在古代阴阳五行说上的,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 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药物的五行属性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目前,西医药学中常用到的是二分的药物分类法,即根据药物来源的不同将药物分为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两大类;或者依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治疗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麻醉药等10大类356个小类)、辅助用药(含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28个类别947个小类)。
当然,中药学中仍有其独特的药物分类系统——按照药用部分可将药物分为草本植物、动物、矿物3大类;以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中药、中成药两大类;或以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等等。这些分类体系有其建立的学术依据,也在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中医理论将人体的五脏和外界的五行元素关联了起来,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五脏的特征及五脏之间的关系。又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指导脏腑之间的疾病的调治和治疗。中草药也按照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进行了系统的分门别类,那么药物的五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金法:按照五色归经,白色为肺金之色,凡是白色的药物,比如桔梗、百合等多入肺经,且作用与肺有关;金属属金,坚硬、锐利、明亮的药物,如石膏、赭石等多咸“金”。“辛”为金味,有散、行发散行气作用的药物,如苏叶、桔梗等多属“金”。“西”为金位,生长在西方和高寒地区药味浓厚,且功效与肺及呼吸有关的药,多以“冬”、“寒”字命名的药物,多归“金”。“秋”为金令,药性凉润,在秋凉季节采集入药或有润肺止咳功效的药物多归“金”。
木法:按照五色归经,“青(绿)”为肝木的颜色,故青绿色药物如当归、青皮、乌梅等多入肝经,且功效与肝有关;坚硬、枝条、有刺的药物多属“木”。“酸”为木味,有酸收固涩作用的药物,如山茱萸、五味子等多属“木”。南方盛产的药味浓厚的药或多以“春(青)”字命名的药物多入“木”。“东”为木位,生长在东方和南方温暖地区的,且功效与肝和疏泄有关的药物多属“木”。“春”为木令,药性升散,春暖季节采集入药或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多入“木”。
水法:按五色归经,“黑”为肾水之色,故色黑质硬的药味浓厚的药物,如磁石、芒硝等以及功效与肾有关的药物多属“水”。“咸”为水味,有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如牡蛎、海蛤壳等药多属“水”。“北”为水位,生长在北方寒凉区域多以“黑”字、“水”字命名的药物多属“水”。“冬”为水令,药性寒凉,冬寒季节采集入药或有滋阴补肾作用的药物多属“水”。
火法:按五色归经,“赤”为心火色,故色红味苦,药味浓厚的药物,如大黄、黄连等以及功效与心和血脉有关的药物多属“火”。“苦”为火味,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药物,如黄连、大黄等多属“火”。“南”为火位,生长在南方炎热地区,且功效与心、脉及温通有关的药物以及多以“炎”字命名的药物多属“火”。“夏”为火令,药性炎热,炎热季节采集入药和功能清心除烦的药物多属“火”。
土法:按五色归经,“黄”为脾土之色,故多为黄色、甘味的药物以及功效与脾有关的药物大多属“土”。“甘”为土味,有补益、和中作用的药物,如黄芪、白术等多属“土”。“中”为土位,生长在中原区域,多以“土”字命名的药物多属“土”。“长夏”为土令,药性平和,药物在长夏季节采集入药或有健脾作用的药物多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