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无水怎么解释?
“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指事物的五种属性,称为“五行”。 “水”在五行中代表智慧。 《管子》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故王者法水作德,夫五行更王,更帝;四时更制,而成天下。”意思是水代表了万物的本质和起源。天地之间有了雨露滋润,才能草木茂盛,万物生长。君主治理国家就要像雨露一样润泽万物,这样的国家就能天下大治。
所以,古人说一个人的品德就像雨露一样滋润万物,就是赞美他非常善良有智慧。 古代的祭祀活动中,水神的祭祀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代帝王为了祈祷风调雨顺,每年都要亲自祭祀黄河。由于黄河是五行中唯一的液体,所以被尊为“河神”,而它的七条支流则被称为“河伯”。
《庄子·秋水》中叙述了河伯与海神波旬辩论的故事。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认为河流对农业和水运都至关重要,并且将河水视作为智慧的源泉。 所以,人们用“水”来比喻智慧也是源自于这种观念——比如一句著名的诗词“智慧渊如海”。
五行的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的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木生火即是木可以烧成火,火的来源即是木。火生土即是火灼热了地面而生成了熟土,并不是指将木烧成灰。土生金,土里有金属。金属矿物质来自于土地中。金生水,古人认为一切的金属都会传冷,所以金有了寒气,故金生水。水生木即是木来自于水即从水中生长出来。如水滋润了树木,有了水木才能生长。
金克木,金属制品如斧等可斫伐树木。火克金,火的温度可以融化金属。木克土,木有根,根有穿土之力。土克水,土有吸水性和防水性。水克火,水能灭火。
木生火:如《抱朴子·内篇·畅玄》说:木之所以能生火,为什么呢?木性温暖,火得了木的温暖也温暖。木性宣通,火得了宣通之性也通明。这就是木生火。所以,有《白虎通·五行》说:木,其性烈,故能生火也。
火生土:古人早就发现火有烧熟土地的性质和作用。《释名·释地》说:地暖于外谓之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又《尔雅翼·释地十》说:火能为热,能为熟。土暖于内,实得火之所为也。所以古人认定,火生出热土熟土。
土生金:土中含金,故土生金。《释名·释地》说:金,禁也,严气禁固,不得纵荡也。又《尔雅翼·释地十》说金,敛土而成,土为金之母。所以土生金。又古人制铜器也是从矿石中提炼的,也符合土生金的道理。《说文系传·金部》说:土温润而生金,金,就矿而铸,故金从土也。
金生水:金生水,以金的冷却性质和作用而言,即由于金性燥冷致成的。《释名·释地》说:水,准也,准平也。又《尔雅翼·释地十》说金,其性烈而燥,故能生水。又说:金坚而不流,及柔以柔动,故水得金而流不涸。
水生木:木本于水,故水生木。《释名·释地》说:木,触也,触地而出,瑟瑟然也。又说:木,言其华艷也。又《尔雅翼·释地十》说:水承金而清冷,金与水相为用也。木,得水而华艷也,故水生木。《易·系辞上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五行的相克:是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由于有了相生,便产生相生太过,为了制约和抑制相生太过,便产生了相克。相生、相克是相互为用的,只有相生,没有相克是不行的;只有相克,没有相生也是不行的。所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五行,水火土金木也。比相生也,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穑,比相忌也。《管子·幼官二》说: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也,比相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