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天五行属什么?
八字中的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互相配合,组成六十对干支,以每十六天一周期循环不已。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在一年中位置的变动把整个季节分成春、夏、秋、冬四个部分。
春季开始于立春,结束于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夏季开始于立夏,结束于立秋,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七个节气;秋季开始于立秋,结束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冬季开始于立冬,结束于立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阴阳合历,它完全依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由于我国古时历法常不同于公历,因此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日期也不尽相同。比如公历2023年立春节气是2月19日,冬至是12月22日,两个日期相隔386天;而农历2023年立春节气则是2月4日,冬至则是在12月26日,两个日期仅仅相隔237天。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相当精确地监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并成功预测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面对浩瀚苍穹的星辰日月依然是无可奈何。
古人目力所及,只能看到天空中密密麻麻的繁星点点。为了认识这些星星,并把它们进行分组,便于记忆和运用,人们制定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等星区概念。 三垣指的是北极附近区域的一部分,由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组成,这一区域永远被星光闪耀的天空所笼罩,人们便把这个看不见的天穹称为上垣。 四象是指把上垣分为左、右、前、后四部分的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各包含七颗恒星,分别被称为东、西、南、北四象。 这八组共三十颗星称为主星。另外在黄道附近还有十八颗星(后改三十颗)被称为“流星星”。这所有的星星加起来一共是五十八颗。因为五十八的乘方是17584,这个数字太大不好记,于是古人就选择了其中一百颗较亮的星,组成一个天区作为代表,这就是“二百八宿”的概念了,也就是后来的“二十八宿”。 现在我们说的“二十八宿”只是一个概数,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二百八宿里的前半截一百零八个星官。它们被分别命名为亢、氐、房、心、尾、箕等,每组都有七个名称相同的星,形状也相似,如:
由于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是有周期的,因此在二十四节气的设定中每个月都包含了上下旬,每一个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呼。例如:正月朔日是初一月半为十六,二月朔日是初三月半为廿二等等。 月亮运行到对应于室宿的位置时,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这时太阳和月亮都位于黄经0°,这种天文现象被称为“朔”或“朔日”。当月亮位于角宿的位置时,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月亮位于西南方向,此时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差45°;当月亮运行到心宿的位置时,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而月亮位于东北方向,两者黄经相差90°。
以此类推,每月初三,月亮运行至柳宿的位置,与太阳黄经相距135°;每月十六,月亮运行至张宿的位置,与太阳黄经相距180°。 而当月亮位于“室宿-角宿-心宿-柳宿-张宿”这条线上时,与太阳黄经相差135°~180°之间,并且整夜都可以看见,这种现象就是“半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