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属于五行属什么?
“施”是八字中的一个字,而不是一个姓!看一个字的五行,首先要明确这个字是在什么地方出现,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其五行属性;否则就容易出现错误。 比如“朱”字,表面上看五行为木,但是其在姓名学的运用却不一样。因为“朱”是由“木+竹”组成的,而“竹”的五行并不是木,而是属水;所以“朱”的五行就应该是水了。又如“程”字,表面看五行为火,但是在起名的时候却不是这样判定其五行属性的。因为这个“程”字里面有“日”和“禾”,而“日”和“禾”的五行都不属火,而是属木;因此“程”的五行属木无疑。再如“高”字,虽然由“艹+高”组成,但“艹”的五行并不属木,而是在土里;所以“高”的五行应该属土,这个名字起得就非常完美和谐了,一点也不差。
而“施”字在名字里的含义有二:一个是“施舍”的“施”,另一个是“施政”的“施”。前者意为“付出、给予”,后者意为“施行、推行”。也就是说,“施”字表示的意思是“使用”或者“施行”“推行的过程就是消耗物质能量的过程,所以“施”字代表的五行就应该为“耗损”或“供给”的物质和能量的五行,由此来判断“施”的五行属性。 这个“施”字,如果是代表“施舍”的“施”,那么它的五行就是“受者(受恩者)”的五行;如果是代表“施政”的“施”,那么它的五行就该是“施者(施主)”的五行。
“施舍”的“施”,“施者”即为“施物”,也就是“施予”的东西的五行,它是要消耗掉(给出去)的物质或能量;而“受者”则代表接受施食的人,它是一个人的五行,这个人既是“施者”也是“受者”,也就是自己要付出的东西的五行,既要舍得给,也要能收得回。如果“施者”“受者”的五行能够保持一种平衡,那么这个“施”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吉祥的、有利于命主的。反之,如果一个“施”字,它的“施者”“受者”五行严重失衡,那么它就代表了凶意,这种名字就不宜采用。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尚书 · 洪范》对五行的解释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就是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性能的描述。如“金曰从革”,是从裁制、变革引伸为“制”,即“制约其他”的意思;土爰稼穑,是说土能播种生禾黍,因而引伸为“化生”;等。所以在中国传统宇宙观中,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机制。
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曾经广泛流行,这一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简称五行)中的物构成的,这五行之间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彼此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属性可归结为相生、相克两个规律。五行相生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理论中,把人体分成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和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同时,还把自然界的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热、暑、湿、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也分类为五行属性,这些错综复杂地联系着,使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味等保持协调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某些属性过于亢进,便会导致疾病。
与中医相类,在中国占卜术的各流派中,五行之说也普遍渗透。而一些算命术语如“用神”、“喜用神”或者“忌神”等概念,都是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中产生出来的。所谓“用神”,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占卜中所“适用的神”。而在四柱八字中又分成“日主用神”和“喜用神”等。如四柱八字缺土,那么生辰八字中的“金”自然“喜”土。若八字中恰补“土”命主自然如鱼得水,那么这个“土”即构成“喜用神”(或叫“喜神”),反之为“忌神”。
五行中所说的金,既是“金属”,也指具有“金”之属性的物质与能量;五行之金具有“收敛、肃杀、刚”之特性,其“敛”性如水经金属贮藏而无损失、如金属之物坚固经久而难腐坏、如秋气肃杀而使阳生阴长之物为之收敛等。在人体的五脏中属于肺,皮毛、骨骼属于肺所主之“金”。
同理五行中的木,既是“木本”,也指具有“木”之属性的物质与能量;五行中木具有“生发、调达、条畅、曲直”之性能,如同树木的枝干之性、春季万物生长之性、人体肝胆疏泄调达与气血条畅之性等类似。木内可藏火。在人体的五脏中属于肝,筋目属于肝所主之“木”。
水的性能是能“润下”故能滋养、承负一切物体,如江河之水承负、滋润一切、如冬季阳气深藏而万物萌动;火的性能是“炎上”故能温热、沸腾、上升,如同火焰之性、夏季炎热、体内的温煦之性等类似。水内可藏木。在人体的五脏中脾喜燥恶湿,属于土,唇舌及肌肉等为脾所主之“土”。
土为万物之母,它能“稼穑、生育”一切,同时土也能承载、包容、变化,如大地之性、长夏湿热与阳气升发而使大地草木茂盛、人体内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之性等类似。土内可藏金。在人体的五脏中,肾喜温而恶寒,肾为水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