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当中是什么?
五行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篇中,“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之间相互持衡,互相生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火,火克土,土克金,金克水。 《史记·天官书》云:“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微,天子之象。其旁有一星,倾而左行,曰天钺。”
东汉王充在《论衡·商虫》中说:“天地之气,莫不有阴、莫不有阳,故天道刚柔相济,日月盈仄,星辰顺列,四时推移,万物发育。”这里将阴阳与金木水火土相搭配,构成“太阴(水)”、“太阳(火)”、“阳明(金)”、“厥阴(木)”、“少阳(火)”和“少阴(金)”。
这种对五行的描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后来,人们在日常谈论中也常用到这六字诀来指代五行的属性,所以五行也称为“五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行也逐渐被神学化。汉代的京房易学、魏晋时期的郭璞易学和唐朝的李虚中命理学等,都开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推算个人的命运。
虽然后人用五行相生推演个人运势这一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欺骗性,但它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现代算命方式的主要基础。
木、火、土、金、水所谓的五材,这是对自然界各种物质所作的归类。古人对物质的构成成分问题也有过许多设想和解释,五行就是其中之一。五行作为五种物质的代表,并不是仅指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以这五种具体的物质为基本素材,以点带面地说更广泛的五类物质及其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
木一般泛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如: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其性为散。其化生为稼穑,其色为苍,其臭为臊。
火一般泛指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如: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性为炎上,其化生为荣,其色为赤,其臭为焦。
土一般指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如: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变动为哕,其性为稼穑,其色为黄,其臭为香。
金一般泛指具有肃杀、收敛、下降、坚韧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如,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其性为从革,其色为白,其臭为腥。
水一般指具有寒凉、滋润、下行、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如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其性为润下,其色为黑,其臭为羽。
五行的总体是指所有有形之物的来源和归宿,也可以说一切有形之物都由五行构成,归五行管理,都具有五行的属性,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相互制约和相互资生的关系,而不是仅指五种具体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