惢五行属性是什么?

赵潇佳赵潇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里有:“惢,心多忧也。从三心”段玉裁注曰:“今人字作‘蕊’,非是。”“惢”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上面部分的“木”表示与植物有关的意思;下面部分的“心”(或“忄”)表示它具有人的情感、情绪方面的含义。整个字形形象地表示了“心和草木相交乱”之意。

《集韵》里“惢,忧也。又理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里说:“惢,忧也。从心,上象枝叶交错之形。一曰理也。”“惢者,枝叶之心。” 这里需要说一说的是,古代的“忧”字写作“憂”,上面部分不是“辛”而是“艹”,这个字的本义是指用草编成的扇子。

后来才有了“忧愁”“忧虑”等引申意义。 段玉裁说的“今人字作‘蕊’, 非是”就是指将“惢”误作“蕊”。 而“蕊”字在古文字结构中,属于上下结构的字,而且上面的部分是“艹”而非“木”——这跟“憂”的构造是一样的。

所以“蕊”在古代指的就是草木的花蕊。也就是说把花蕊称为“蕊”,古人是这么写的(如下图): “惢”和“蕊”古代都读 xuē。

1955 年汉字简化后,“心心相印”中的“惢”简化为“心”,而“花蕊”的“蕊”简化为“笔划简单”的“蕊”——其实这也是“心”。 这样就给“惢”和“蕊”造成了新的混乱——因为“心心相印”里的第二个“心”现在看起来像第一个“心”,而“花蕊”的第一个“蕊”看起来像第二个“蕊”——虽然读音一样,但是文字完全不同。这种相同又相形的文字现象,在古文里叫“形讹”。

况梓晖况梓晖优质答主

在五行学说中,五行属性的确定就是通过一定的根据,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的。这个确定根据就是一特定的五行分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五行的属性分类方法有三种:

1、体征法:这种方法是依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有形的体质特性而确定五行属性的方法。如人体之筋(有韧性)属乎木;之血(有温热之象)谓火;之肉、脾胃谓土;之皮毛、大肠谓金;之脉、小肠谓水。

2、比象法:这是根据自然界有象之物的特性与木、火、土、金、水的性质相比拟,象类思维而确定各种现象的五行属性的方法。如北方其位寒凝水聚,其色黑,有水之比象,故北方在五行中属于水,其余类推。

3、推演络绎法:这是由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其他相关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推理方法。如以五脏配五行,并以此为中心,推衍出相类的、相关的五体、五官、五华等的五行属性,即肝(五脏)属木,筋(五体)从肝,其性亦木,目(五官)从肝所合,其性亦木,爪(五华)从肝所荣,其性亦木,等等。

在上述三大类属性分类体系中,每一类又有若干系,每一系又是由若干具体事物或现象组成的;各类、各系之间还可以互相交错、补充、渗透。因此,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各自组合所构成的五行分类体系,形成涵盖宇宙万物的网络系统。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司马迁作《史记》,把研究“洪范五行”的学者统称为“五行人”。到唐代赵蕤(651~713)著《均天论》时,才把“五行”一词解释成“五材”。后来一直沿用五材之行来解释五行。这个解释比较合于《尚书·洪范》的原意。

关于“五行”的来源,历代学者有多种说法。《淮南子·天文训》“地有五行”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注说:“五行,当为五材。……《记·礼运》注‘五材,木、火、土、金、水也’是也。”“五材”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它们是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所以,“五行”实际上就是指“五材”。五行说实际是五材说。汉代纬书中就称之为“五材”,《尚书·考灵曜》说:“太极生元气,元气生五材。”张衡《灵宪》说:“元气剖分,刚柔始制,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干降坤升,而为风雨,五材运转,而为日月。”

关于“五行”来源的说法中,比较重要的还有《吕氏春秋·应同》所说的“以天之五事掌五味、五臭、五声、五色、五藏”,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杂五行者,杂金、木、水、火、土之性,五行家也。”郑玄注《周礼》所说的 “土、木、金、石、革为五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