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出自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并没有提到行字的含义。但是据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认为: “五行者,所以叙五事还相为政,还相生也;言其相一,如行者之行不止也。”这里的行已经和现代汉语一样有了流动的义项了。 五行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受中国古代天文影响说;二是五行生克原始思维说;三是夏商周三代社会结构影响说。 而古人所说的五行具体指的是哪五种元素,现在也有争论: 一说是五材(金、木、水、火、土)说或五常(仁、礼、信、义、智)说 二说是五德终始说 三说是五气(风、雨、寒、暑、明)说 四说是五星(木、火、土、金、水)说 五说的是五行配五方、五季、五脏等。 现在普遍认为的五行为金、木、水、火、土的是汉代以后形成的观念中的内容,这种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五行相胜理论或者说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即: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有其相生相克的关系,这即是五行学说中最基本的原理,由此引申出一系列推论——比如由上文的推论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世间金盛则必然会出现土多之势从而导致火盛,这样木就被无情的消灭掉了……于是周而复始,世间万物都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