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五行属什么?
“重耳”这个名字,属于名字里用生僻字的典型例子了——这个字现在普遍承认的读音只有chóng,但是实际上应该读zhòng。 这个问题涉及的名字古籍很多,问题也很复杂。我尝试在这里把过程简单化,但无法做到完全简化。 首先,《左传》昭公九年记晋大夫叔向的话:“昔我先君桓公,与郑武公,伐宋,执孔父,取雍州之田以分给晋国,文、襄之所同姓也,至兹九世矣。”
这大概是“雍”字最早出现的地方(注意这里的“雍”字读音仍与“中”相同)。那么按照这一支记载,“重耳”这个名字的出现应该是很久的了,也许在春秋中期以前。 但是叔向这些话里有一个重要错误,他以为孔父是宋庄公的祖父。实际情况则恰好相反,孔父是宋庄公的父亲。这问题出在宋国史官弄混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宋庄公母亲伯姬去夫家途中住在宋国境内,被邻国诸侯送来一位夫人;这件事本应记入外国史书,却记在了国内典籍上。另一件事就是孔父之妻孟任生了宋庄公,而孟任是宋桓公子。按叔向所记,这两件事情就合在一起,搞错了时代顺序。
这个问题到公元前593年还错着。这一年晋楚争霸,楚国派出将领钟仪来到晋国。钟仪本是周王子朱的卫士长,因周王得罪了晋国,就被作为人质送至晋国。在晋国期间,他被作为俘虏,戴着铁镣,站在军中。晋景公问他:“你是哪个国家的?” 钟仪答道:“我是南蛮子钟氏的儿子。我家主公名字叫有。” 晋景公问:“你们君主叫什么名字?” “我们的君主,他的祖先是陶唐的后裔,名字叫做亮。” 这和叔向所说差得太远了。显然,晋景公这话引自别处。
我们搜索一下晋国其他史料,发现在绛侯周勃世家中有这么一句:“勃母,萧何内女也。勃少时亡命,与袁盎相近。” 也就是说,晋景公所说“南蛮子钟氏”其实应该写作“萧何之子”,他是把萧何当成了南方部落首长了。再往前推,我们可以找到更多错误来源。比如《史记·周本纪》说:“幽王八年,宣王之母太姒梦上拜见天子。”然而根据《大戴礼记·五帝德》,周王之父应为虢仲。 这种错误,在古书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那么从以上资料,可以大约推算出“重耳”这个名字形成的时代。应该是晋国史官把几百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某位君王,和他同时代而又无足轻重的人或事,附会到这位君王身上,或者把它们记录在这位君王的记事之中的时候,“重耳”这个名字才最终确定下来。 至于这些无足轻重的事,有的连现代常识都不符合。比如,晋国在春秋初期已经使用铜器(如鼎),却不使用铜币(金);到了春秋晚期,才同时拥有这两种金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