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地格重要吗?
五行,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将世界划分成五种形态,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来表示,并认为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后来人们把这种认识运用到阴阳学说上来。《黄帝内经》曰 “天地之间,九州岛之上,万物生焉。”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中为中土,东西为木、为火,南北为水、为金。 又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西方白色,入通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北方黑色,入通肾经……;中央黄色,入通脾胃。”由此看来,中医的五行不仅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而且也代表了在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格,即大地之中的五行状态。我们生活在地面之上,直接与大地接触,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草木、建筑等等,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大地的五行状态对人的影响。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人观察气候五行的变化对万物产生的影响,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到了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的特性及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对季节的五行定位进行了补充和细化。 宋元以后,随着儒学地位的下降,五行学说开始向民间普及,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解释五行的通俗读物,如《黄帝内经素问注》中就有“五行者,五行之气流行于四时者也。”,《难经本义》中也言“五行者,五行之所生也……”这些说法都表明,五行已经深入渗透进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学、医学等领域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独特而重要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