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在五行中是什么?

丛玲舒丛玲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定义是: “五行者,万物之根本,本立而根生” 。这里的“万物”与“根本”都是指天地之间的气。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木”。 五行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但是它的成型应该是在商周时期,因为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大量的“五行”文字了。金文的“行”字下面是一根短棍,它象征的是道路、行程,所以五行最早的含义是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里将金木水火土与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这五种行为或状态联系了起来。

其实这种“五行”的变化也是自然界的变化——四季变化就是“五行”循环的一个缩影:春天温暖干燥多风,是火的季节;夏天炎热潮湿多雨,是水的季节;秋天凉冷干燥多燥,是金的季节;冬天肃杀寒冷干燥,是水的季节;立春以后,温度升高,冰雪融化,大地苏醒,这就是木的季节。所以“五行”实际上指的是自然界或者说是天气运行的一种规律。 那么什么是温呢?“温”的本义是指温度高,它与“寒”“暑”一起构成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气象分类体系——“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立夏(阳历5月6日左右)和小满(5月21日左右)。

小满这个节气名称很有意思,它是形容小麦等作物旺盛的生长形势:“麦秋至,在芒种后,阴气盛,麦有收获矣。”所以“小满”即阴气的小满,这时气温逐渐上升,雨量开始增多。到了夏至,中国大部分地区阳光强烈,雨水充沛,自然温度达到最高峰,此时万物蓬勃生长,所谓“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因此夏至又被称为“绿夏至”或者“夏至节”。

夏至之后,太阳向北移动,白天逐渐变短,夜晚慢慢拉长,大自然进入由夏到秋的过渡阶段。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虽然气温仍然很高,但已经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暑当天如果温度低于23℃,就标志着秋季的开始。白露之后气温迅速降低,霜降到来时气温下降到0℃以下,北方出现霜冻,南方也常有秋雨连绵,可见白露霜降时节正是气候由热转凉的转折点。寒露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这些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温度临界点。

最后总结一下: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而低温和干燥则不利于病毒存活。所以新型冠状病毒最喜欢的是冬春季节和温暖的南方地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