竪字五行属什么?
"竪[竖]“字五行属性为木。 详细解释如下: “豎”字的拼音为shù,笔画数14笔。部首为「丶」。 “豎”字的意指有高耸、直立之义;引申为正直、特立独行等寓指。 可用于人名如:杜豎(dū shù),宋豎(sòng shù),李彥豎(lǐ yàn shù)等等。也用于地名,如隴豎镇Lǒng shù zhèn。
另外“豎”作名字时读shuì。可组多音词语“豎子”“鼕豎”“豎琴”“豎立”“橫豎”“時豎”“齟筍”“豎着”“豎體”“豎向”“豎文”“豎柱”“豎旗”“聳豎”“豎直”“豎指”“竪直”“豎著”“豎足”“豎耳”“豎眉”“豎髮”“豎壁”“肅肅豎雞”“枴僂豎窮”“溈豎蒼蠅”等等。 《說文解字·立部》:“豎,長貌。从立,單聲。”段玉裁注:“以形求之,當訓爲長。以音求之,當訓爲直。此形音之異乎古者矣。”
在中华古老的学术中,文字学与五行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两门学问,字和五行相属的问题,属于文字学中的文字探源问题,与现代科学中的语源问题相似:
“竖”字,在甲骨文中的写作方式是“”,从字形中可以看出甲骨文的“竖”字,是一根直立的柱子之形(比如建筑物中的一根柱子),故“竖”有“直立”之意。按照五行情理之说,物有五材,土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土,五行如此相生,其间亦可相克。木可刻金,火可销金,水可漂木,木能动土,金能割革。古人把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推广到人与人、国与国、年与年、事与事等等关系中,认为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在给文字注解时,也参考了这一学说。“木”的繁体字为“木”,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与简体字“木”字形相近。甲骨文和繁体字“木”字均从“”,该部首为木之根本(即茎干之形),故凡以“”字为部首的字,都与“木”的本性有关。“竖”字为“”字族,故“竖”字五行属性为木。
对于“竖”字的五行属性,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是把五行和“五色”“五方”“五脏”等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如果认真考察汉字字源,分析字形本意,就会发现,把字与“五行”之说强行挂钩,缺乏逻辑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