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有什么故事?
花儿产生并流传于我国西部的甘、青、宁“河湟”地区。它是以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多民族民歌为基础,受西域文化和多民族民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多民族民歌。
它约产生于明初(14世纪前后),主要流传于甘、青、宁、新等广大地区,它是以汉语演唱,由汉、回、藏、土、撒拉、东乡、保安等多民族同创,故也被称为“西北地区的民族大合唱”。花儿的语汇、格律、曲调富有特色,有严格的格式,“令”是其曲牌名,现搜集到的令名有 300多种,流传较广的有“河州令”、“尕马儿令”、“尕娃令”、“平弦令”等。花儿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在于它的本土性、大众化和鲜活的生命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率直、热情、泼辣的精神气质和情感表达方式,在中国民歌中独具一格。在社会、历史、语言、艺术和人类学等方面都值得作深入研究。花儿除在民间广泛流传、传唱和不断产生新人物、新故事外,还在专业创作领域中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在文学、戏剧、影视、曲艺、舞蹈、美术等专业创作领域中产生了丰富绚丽的作品,其社会影响之大,流传地域之广,足以与蒙古长调、南斯拉夫民间歌舞相媲美。
在中国,产生于西部内陆河山“河湟”地区的“花儿”,也与长调、南斯拉夫多声部歌谣一样,是一种新型民歌艺术,是多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的产物,也是多民族共生的文化现象。它虽然产生于民间,但在专业艺术领域中影响极大,足以与蒙古长调、南斯拉夫多声部歌谣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