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法是代表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蛮难讲的,我尽量把知识点讲通俗点,如果你真的想搞懂的话可以看看我的文章 《五行相生相克的真正含义》、《五行到底是什么》 先给结论:五行就是五脏之气,金木水火土,即是五种物质,也是五大类生理功能,还是情志、颜色、季节等的划分依据。
中医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五行就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自然界物质分类的一种思路。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可以归入这五行之中,人体也是一样,身体上的任何部位都归属于五行之中,而不仅仅是脏腑。
在中医外科学中,凡是体表的疾病,如疮疡等,都属于金(肺)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属于木(肝)系统病;五官科疾病大部分属于水(肾)系统病;妇产科疾病大部分属于火(心)系统病;小儿科疾病大部分属于土(脾)系统病。 另外,在中药房中,常用的药分为凉热八经,其实也是遵循着五行相生的规律,如金银花、菊花属凉性,归肺经,也就是归金部;栀子、黄连属寒性,归心、胃经,即归火部;肉桂、附子属热性,归膀胱经(肾),即归水部。所以,中医根据药物的性能、归经可以把药物归为五大类,再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就可以组合出无穷多的药物治疗方案。这也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点。
除了用药外,针灸治病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如肺脏有病,通常取列缺穴(肺经穴位)来治疗;肝脏有病,通常在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阳胆经上找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所以,掌握了五行的规律,也就相当于掌握了中医治疗的大方向。 不过,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五行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
古时人们对自然现象,及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一种认识事物和解释事物的思维方法:即以五行的特性对具体事物归纳,将事物或现象按五行的属性进行分类,并根据五行学说的基本法则和原理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样,万物都可以按五行的属性包括在五行的系统中,又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和说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因此,五行法是一种系统的、 联系的、 辨证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如人体的五脏与外界的五方、 五气、 五味、 五色、 五声、 五窍等的联系与相互影响都可按五行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来归属、 演绎和解释。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将人体内外的各种物质和变化规律归纳其系统之内进行阐发, 是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
“比象” 一词, 语出《周易·系辞下》:“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在天成象” 是指太阳、 月亮、 星辰等在运动中的位置和形象; “在地成形” 是指江、 河、 陆、 山等大地的特征。“取类” 出于《周易·说卦传》 : “取类比象。” 类是事物的特性, 事物有其相同相似的特性, 也有其相反的特异性,在易学中叫作“物相杂”取类就是就一事物的特性比附、 分类。
这种以物类物, 相互感应、 相互联系的方法, 不论在《易经》 里, 还是在五行学说里, 都是把客观事物的阴阳五行、 “气” 作为联系一切、 解释万事万物的标准、 尺度。 所以, “取类比象” 之法, 乃依事物的阴阳五行之特性(类), 而比较其同、 异之象(比象)。 这是易学、 中医学的基本思考方法。 事物的特性, 本来是十分复杂的, 不可能“对号入位” 到五行里面去。五行只是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的某些或某一侧面的性质、 特点在观察、 思考、 认识过程中的某种取象。 取象, 当然是根据人们的观念产生的, 它是一种“人为”的概念, 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工具和手段。
取象, 只能说是对事物在某一范畴内的类似归纳。 如将木与人的筋取象只是因为筋具有柔和伸缩的木性, 而不排除筋有土、 金、 水、 火的属性。 再如, 火的特性除了有炎上, 向上“宣散” 之性外, 还有“温热” 之性, “温热” 之性就是火的另一类“象” (比象), 假如将“炎上”、“温热” 之性综合归纳于“火” 中(取类), 于是“火” 这一“象” 在中医理论中就指代“温热” 性的物质或环境。 所以, 此火非彼火, 中医所说的“火” 、 “相火” 、 “邪火” 等都不是实际存在之火, 而是一种“形而上” 的火象, 只要与火象“类”, 即可取象, 以代火名,在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名称。
中医学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简化为五类, 再通过五行规律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严密有序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不仅具有系统的思维方式, 并赋予中医理论思维以整体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