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在五行中属什么?
中医理论里,骨归肾经。而肾主生水,在液为唾。所以骨在液体代谢上属于唾液的范畴。 金生水,金就是肺,因此骨在五行中还与肺相联系。 《内经》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虚则补之,阳弱阴盛,热在中,则食土而吐清水。”
形不足指的就是津液和体液不足,这时候要补气来生血,阳气足了,阴就盛了,这时候要避免火热体质出现,饮食宜清淡,吃太饱会加重胃的负担,影响脾胃的消化能力。 所以五行中的脾对水是有制约作用的,这样金水相互流通,不会发生滞泄。 另外《内经》还提到,在疾病的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会发生变化。 如果病至五脏,会出现“母实而死”的情况。就是说如果肺病很重,其他脏器的功能也会受损。
这是因为肺主气,气虚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会减弱,导致其他脏器的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病变。
骨在五行中属土,按照中医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分别纳入木火土金水五个类别中,以探究宇宙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凡在形象上具有“从高到下土”、“主里”、“安静”、“敦厚”、“承载”、“受纳”等性质和特点者,均归属于土。
将人与自然相应的脏腑归属于五行时,因为五脏之精为筋骨血脉和五脏之气为魂魄意志,而精与气均为生成人体形体的物质基础。故又将人体的形体分为筋、骨、血、脉和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分别归属于五行。
脾胃位于人体中部,主管消化、吸收,化生津血,培育五脏六腑,滋养四肢百骸,故,归为属土;脾胃又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人体四肢上的伸者为阳,属于木;屈者为阴,属于金,只有赖于脾胃枢机的调畅,才能维持上下内外的生理平衡,所以,中土又是木、金升降的枢纽。脾胃属土,又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