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五行什么权威?
汉字的五行属性,是汉字文化中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题目。它就像是一个磁场,不断地吸引众多学人的目光和探究的双手。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研究汉字的字形、字义、音变等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属于汉字学的范畴。 而探讨汉字的五行属性及其来源,则属于汉字哲学的范畴。 古文字学者一般认为,古人造字主要依据的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实,古人造字还依据了另外两种原则:一是“因声托形”(《说文解字》),二是“以义定位”或称“以音定字”。所谓“因声托形”即根据发音构造字形,“以义定位”则是依据字义确定字形。前者是语音造字法,后者是假借造字法。
不过,这两种造字方法都不是随意使用的。只有当一个字形缺乏合适字符或者需要区分多音字时才有可能使用。它们在古文字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不重要。
相比之下,“六书”则要重要得多了。因为“六书”不但记载了造字的基本过程,而且提供了分析字形结构的一个理论框架。所以“六书”才是构成汉字体系的主体。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汉字的五行属性的看法大体上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汉字具有五行属性,它的创造和演化与五行规律密切相关。如中医的理论中就有“五色配五行”之说。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本汉、李学勤等。他们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到汉字五行属性时,态度是很谨慎的。如高本汉就认为,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未必都代表有确定意义的符号”,因此不能“想当然地给它们加上某种意义”(《中国文字学》)。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指出,某些字形具有五行属性,且这种属性是可以追溯的。
另一派则否认汉字的五行属性。他们的证据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虽然没有出现“五行”概念,但是已经有了金、木、水、火、土。因此人们用这五者和东、西、南、北、中对应起来表示方位和时间。那么,既然已经有了五个时间坐标,自然就没有必要再人为制造出五行的概念了。况且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在现实生活中本身是有意义的,它们不可能用来标记声音和意义。 所以这派观点认为汉字没有五行属性或是说五行属性是由人为规定的。其代表性著作有潘悟云先生的《汉语五行说略》和李零先生撰写的《左传·僖公元年》“服不属”条新解——《读〈续古文苑〉》。
我这里提到的只是五行说简版,完整的论述请参考我的著作《汉字五行说的起源与发展》。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学界对于五行说争议的一部分内容。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争论由来已久且永无休止。现在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我认为,任何一个字都有可能具有五行属性。因为它既是物质的又是运动的。作为物质,它可以分化为阴气和阳气;作为运动,它可以分合阴阳二气而产生火。所以任何字都是可以纳入五行生的循环之中的。 至于这个字是先天具有这样的属性呢?还是后天经过人工改造获得了这样的属性,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字形和字义来分析了。